晋襄公为何不遵循传统礼仪,五天后才为晋文公举行发丧,而偏偏在第二天就匆匆安排了埋葬?这一幕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深层次谜团?
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个问题:晋襄公为何会在晋文公去世之后,等到第二天就急不可耐地安排发丧,而不是按照礼法,按常理停灵五天再做处理?除此之外,晋襄公何时知道秦军要来,为什么偏偏拖到发丧那天才宣布消息?更令人疑惑的是,秦军是如何穿过崤山的防线,毫无阻碍地进入晋国的埋伏圈?
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探讨这一历史中最扑朔迷离、充满悬念的事件的背后真相。
晋文公原本不过是晋国的一个普通王子,按理说,按照常规历史走向,他的命运大概也不过是做个卿大夫,继而过平凡的一生,子孙继续守着普通的士族身份,或许会成为像公子甲、公孙乙这样的小人物。但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晋献公的宠妾不知为何,暗中撺掇晋献公废掉了原本的太子,甚至想要杀害重耳(即晋文公)。重耳在无奈之下,只能流亡,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足足19年。
展开剩余78%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重耳不仅仅是四处漂泊,还结交了一些能干的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最终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得以回国继位。自此,重耳成为了晋文公,史称晋文公。而在一系列大臣的辅佐下,晋文公成功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楚国,开始了他的霸业,成为了中原一代枭雄。可晋文公的生命并未像大多数英雄那样平稳结束,相反,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他临终前发生的一系列离奇事件。
按春秋礼制,普通人死后需要停灵三天,而贵族则通常要小敛五天。即使是周天子,也会停灵至少七天。但晋文公作为一位诸侯,按理应至少五天后才开始发丧。然而,晋文公一死,第二天便被匆匆装入棺木,准备埋葬。这种急切的行为显然是违反了常规的。这一异常,也让人怀疑:晋文公并非自然死亡,是否有人图谋已久,趁机加害于他?
史书中提到,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最令人不解的,竟是记录中的一句话——“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这句话的意思是,晋文公的灵柩被运往曲沃,途中从绛城出发,棺木竟发出如同牛吼一般的声音。
让人不禁疑问,作为继位的晋襄公,为何没有亲自开棺检查,确认究竟发生了什么?他身边的大臣也都保持沉默,直到一名负责占卜的官员出面,并且他竟然没有打开棺木,而是用龟壳算了一卦,做出了神秘的预言。更奇怪的是,这名占卜官说,晋文公的灵魂似乎在警告大家,秦国即将进攻晋国,如果晋国能采取反击,将必定取得胜利。晋襄公听从了占卜官的建议,迅速在崤山部署了伏兵。
细细分析这些事件,我们不难发现棺材发出的牛叫声,可能并非偶然。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才能使得死者发出如此奇怪的声音呢?我们可以推测,这也许是因为晋文公被捆绑,甚至被人封住了嘴巴,无法发出声音。而棺材里传来的异响没有引起任何人的疑虑,反而被占卜官拿来作为理由,再加上大臣们的不作为,也显得异常可疑。所有大臣似乎都对占卜官的预言深信不疑,最终,晋文公就这样被匆匆葬入陵墓,事后也未有任何人对此表示质疑。
这时,大家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晋国与秦国的关系尚算友好,秦国为何突然会发起攻击?难道占卜官真的能凭空预测到这一切,还是他实际上在为某些人背后的谋划提供掩护?仔细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晋文公与秦国之间的关系确实复杂。晋文公虽然曾多次求助于秦国,但当晋文公掌权后,秦国似乎并未从中得到应有的好处。反而,晋惠公和晋怀公在当国时,曾屡次违背与秦国的约定,这或许为秦国后来的行动埋下了伏笔。
秦国的野心在于中原霸主之位,而晋国却一直挡住了秦国东出的道路。晋文公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公元前632年主动与秦国结盟,共同攻击郑国。但随着晋文公的去世,这种合作关系可能发生了变化。晋襄公与那些老臣们似乎早就达成了某种默契,预谋联合秦国展开军事行动。然而,这次与秦国的合作并没有晋文公时期那么顺畅。
从秦国的行动来看,他们并未对晋国设防,说明秦国并没有预料到晋国会进行反击,这也许可以从侧面证明晋文公与秦国曾经有过某种共谋关系。正因如此,晋襄公和大臣们采取了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行为,未等五天就急忙处理晋文公的遗体,并通过占卜官的口传达了“秦国来犯”的消息。看似偶然的伏兵部署,实际上是早有准备,甚至可以说这一切早已在幕后合谋。
这一切表明,晋襄公和老臣们很可能在晋文公去世后,迅速达成了某种协议,背叛了晋文公。这种背叛,不仅体现在晋襄公以较早的时间发丧上,更在于他的政策延续和晋文公时期的权力格局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这证明晋襄公与这些老臣的利益早已牢牢绑定。
通过这些蛛丝马迹的分析,我们或许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晋襄公为何会这样迅速地处理晋文公的后事,而这背后可能藏着一场深不可测的权力斗争。
发布于:天津市